【社论】人工智能将为教育带来什么

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学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旨在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落实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为全球教育领域应对技术变革贡献中国方案。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要求。4月25日, *** 总书记在 *** 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人才。”29日,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考察时对青年创新人才说,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

从两份文件看,前者注重“通识教育”,后者注重“使用”,意味着人工智能教育将全面融入我国义务教育体系,培养既“懂”又会“用”人工智能的创新人才。

应该看到,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改变着社会的教育理念,也带来了各种讨论。学生依靠AI写作业、写论文,会不会失去“思考的能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对于知识的记忆、背诵能力不再是最重要的,那么教学内容又该如何调整?

针对上述问题,两项指南给出了非常明确的态度:应该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发展和应用,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拥抱、引导善用、趋利避害”,既要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普及力度,在 *** 、手段、内容等方面进行创新求变,又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挑战,确保中小学生会用、善用、不滥用人工智能工具。

《通识教育指南》要求,小学阶段注重兴趣培养与基础认知,初中阶段强化技术原理与基础应用,高中阶段注重系统思维与创新实践。

为避免学生因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弱化独立思考能力,《使用指南》从制度规范、教学引导与角色定位等维度建立系统性防范机制,一方面明确禁止学生直接复制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作为作业或*,另一方面强化教师的引导职责,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对技术输出内容的质疑精神与甄别能力,切实提升信息处理的自主性。

不管是“分学段差异化应用”,还是“构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根本目的都是在避免学生过度依赖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基础上,确保同学们保持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情,达成兴趣培养与知识技能提升的有机融合。

因此,不必将人工智能视作洪水猛兽,应该看到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革新和促进。比起做题的效率、分数的高低等机械、单调的评判标准,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发展无疑会推动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智慧。

《使用指南》还提出家长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扮演着重要的监督与支持角色。不管是学校里的老师,还是家庭中的父母,社会各方都应该明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与审美,都是人工智能不能替代的工作,也会是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 投资超20亿元,罗氏制药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
  • 特朗普寻求对年收入250万美元或以上的富人增税
  • 阶跃星辰CEO姜大昕:追求智能上限仍是最重要的事,多模态的“GPT-4时刻”尚未到来
  • 中国象棋协会坚决支持司法机关依法打击涉象棋行业的违法行为
  • 李子柒:祝福所有人逐梦的终点都能到达自己的桃花源
  •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文俊被查
  • 开盘|国内期货主力合约涨多跌少 沪金跌近2%
  • 韩国大选连发“五月惊奇”:在野党刚“摆脱”官司,执政党又生“内讧”
  • 黄土是他们的气质:打破宁夏当代油画创作的沉寂
  • 界面调研No.1|“好房子”如何重塑房地产格局?
  • 百济神州首次季度盈利,泽布替尼夺美国这项市场的份额第一
  • 关税威胁逼近,美国通胀开始抬头
  • 是董宇辉需要文学奖,还是文学需要董宇辉?
  • 中丹建交75周年|“丹中合作根基深厚,两国关系未来可期”——专访丹麦驻华大使孔墨客
  • 花样年控股公布完成董事培训
  • 一周新车盘点 | 比亚迪双车技术平台升级 零跑B10正式上市
  • 美国据悉考虑允许阿联酋购买超过100万枚英伟达先进芯片
  • 德国将不再公布对乌克兰军事支持的细节